导读:清华大学将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 究竟是怎么回事?9月17日,清华大学文科工作会议在公共管理学院一层报告厅举行。针对文科建设工作,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会议中提到:要控制学科规模;要压缩博士生规模
针对接下来的文科建设工作,邱勇提出十点要求,其中包括:控制学科规模,率先建立内部结构调整机制,保持学术的深度和高度,不断提升学科发展质量;
加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打造一流的文科发展平台,吸纳最优秀的文科人才,发挥顶尖学术带头人的引领带动作用;
做好全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发挥文科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好全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要压缩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形成清华的文科文化与文科特色,文科文化是清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特色;
邱勇同时提到,要持续扩大文科影响力,要有历史感、现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继续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要推动文科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突出抓学科基础、抓基础学科,要尽心尽力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
办小、办精、办出特色,是清华此次文科建设的思路和决心。
办出特色
强调学科特色,是“双一流”建设传递出的最新信号,也是更加符合大学发展自身规律的建设方式。
首轮“双一流”中,不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遴选产生。而且政策首先要求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一流学科为基础,规划学校整体建设、重点建设;同时也要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凸显优势学科建设,促进特色发展。
与此同时,建设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这也是“双一流”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基本要求。
例如,到2020年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等发展标识。
强调学科发展、特色发展,“双一流”建设,由此启程。
这是对以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经验一次深刻总结,也对中国大学长期以来盲目追求“综合性”、“大而全”的一次纠偏。
建设的精度
中国大学对于“综合性”的偏爱与追求,由来已久。
庞大的学科规模能够让一所学校,在各项指标数据的排名比较中占据先天性的优势。
然而新的风向已经到来,只有追求建设与资源投入的精度,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部分高校在学科精度上已经有着优异的表现。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前2%或前2名的学科为A+学科,A+学科数量是一所高校拥有顶尖学科数量的体现。
就这一项指标而言,北京大学表现优异,A+学科数量占一级学科学位点数量的42%,在140所“双一流”高校中排名第一;中国科学院大学紧随其后,A+学科数量占学位点数量的32.73%,排名第二;清华大学A+学科数量占比32.31%,排名第三。
A+学科数量占一级学科学位点数量在20%以上的高校,还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等3所高校,实力强劲。
(*仅收录一级学科学术型学位数量,学位点数量10个以下高校不列入统计)
放眼全球,已有的大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就是以若干一流学科为支撑,以若干个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为标识的。
从粗放的发展模式迈向真正的水平质量提升,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或许已经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