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冒名顶替农家女上学者被解聘 究竟是怎么回事?近日,山东冠县陈女士查证发现,自己被冒名顶替入读山东理工大学,该事件随即引发热议。
时隔16年才知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据此前报道,高考“落榜”16年后,冠县人陈秋媛(化名)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来填补心中的遗憾。然而,在信息填报时她才发现,“陈秋媛”已经在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顺利毕业,而学信网上的“陈秋媛”,照片栏上是另外一个陌生女孩的头像。
原来,在16年前,她被另外一个“陈秋媛”冒名顶替上了大学。
6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关于对陈秋媛进行学历注销处理的公示》。公示称,“经过资料收集、学院联络核查和学校审核,我校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陈秋媛系冒名顶替入学,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校将按程序注销陈秋媛学信网学历信息。”
6月9日,山东理工大学宣传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对此事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调查组,正在全面调查核实。
专家:两种情况或导致考试信息被盗用
在过去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哪些环节可能出现纰漏给予顶替者可乘之机?对此,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在信息不够发达的年代,可能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考试的信息被盗用:
一种是顶替者勾结当地的政府部门,将被顶替人的学籍档案从档案库里调出,持有被顶替人的档案到大学去报到;第二种情况就是顶替人将身份信息全部更换成被顶替人的信息,然后去录取被顶替人的大学去报到。
熊丙奇认为,在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的大背景下,电子档案成为现在的主要信息渠道,改变一个人的档案便会影响到很多方面,给予顶替者投机的机会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困难。
他建议,若发现自己的档案被盗用或修改,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追究篡改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