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教育部打电竞、开网店属于就业 为什么这样做?日前,多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网站公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核查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的通知》(下称《通知》)。
自由职业指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一类职业,如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某些艺术工作者等。
对比发现,《通知》扩展了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的范围。
在自主创业方面,《通知》增加规定分为三种情况:
1.创立公司(含个体工商户)
2.在孵化机构中创业,暂未注册或注册当中
3.电子商务创业,利用互联网平台从事经营活动,如开设网店等
只要提供网店网址、网店信息截图和收入流水,就作为审核依据。
在自由职业方面,《通知》增加规定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
只要依据毕业生本人签字确认的证明材料,并由校、院两级就业部门负责同志审定,即可作为审核依据。
(《通知》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界定及标准)
这样的就业统计指标实行后,或将引起争议:
一方面,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新市场不断出现,传统的就业指标很难满足就业统计的需要,确实应该完善过时的统计指标,建立新型的指标体系,将共享经济、网络零工等新就业形式纳入指标。
《通知》没有对未就业的统计指标进行改变。事实上,业内早有声音呼吁重新认识“未就业”。近几年,“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其中就包括越来越多选择“暂不就业”的学生,这类情况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另一方面,开设网店、互联网营销工作者、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工作者纳入指标,有给高校提高就业率“放水”之嫌。
首先,开网店、做自媒体、打电竞是很多大学生的业余爱好或兼职,不仅门槛低,而且难以靠这些工作维持稳定收入。
其次,这些新就业形式缺乏准确界定。是只需注册了网店并有了收入流水就可算作就业?如果如此,注册网店并不需要门槛,通过刷单也可轻松实现收入流水,但毕业生并不能因此谋生。再比如,《通知》并未明确互联网营销工作者的具体含义,那么朋友圈微商、刷单灰产从业者是否也属于此列?
再次,高校审核依据较为简单。对自由职业的审核只是依据毕业生本人签字确认的证明材料,并由校、院两级就业部门负责同志审定,对于证明材料的内容应该如何没有明确规定。
如此一来,扩大的灵活就业范围有可能让高校制造虚假就业“钻了空子”。
事实上,2004年修订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办法后,还是不断出现就业数据“造假”的问题,社会公众对就业统计结果的认可度越来越低。
就业统计负面清单管理
对此,《通知》也提出,就业数据保真是就业统计工作的底线,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
《通知》指出,各省级就业工作部门要会同教育督导部门,于7月4日前对本地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核查,此次核查重点是:
①按就业统计指标内涵,核对分类统计信息;
②核实“学信网”上毕业生反馈存疑信息;
③核实用实习单位顶替就业单位、毕业去向中“升学”和“其他形式就业”比例失实、就业证明作假等违规行为。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对本校就业数据开展全面自查,严格审核每个毕业生的就业材料,相关纸质或电子材料要在校级就业部门存档备查,存档时间3年及以上。各高校要在核查基础上,于2020年7月4日17:00前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中纠正错误数据,并由分管校领导签字确认。此后发现并核实的问题,将视为数据造假,视情况予以通报并从严惩处。
《通知》还要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对查实问题的地方、高校和相关人员,纳入负面清单,并在招生计划安排(包括本专科、硕士、博士)、专业申报、教学评估、评奖评优、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中作为负面因素重点参考。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将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负面清单。
事实上,开网店、做自媒体等灵活就业形式可能早已纳入高校统计指标。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生涯教育部主任潘杰2017年1月撰文称,一些同学毕业后开网店,做家教老师,搞自媒体,艺术创作,做体育或者艺术项目的培训教师等等,他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就业,但也没有“失业”和“待业”,在劳动力统计中称为“非正规就业”,统计依据是毕业生的自述材料,如毕业生本人提供的“灵活就业登记表”等等。
潘杰还指出,存在一定比例的灵活就业是合理的,但是,普通专业如果百分之三、四十甚至更高比例毕业生“灵活就业”就不正常了(但艺术和体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灵活就业比普通专业高很多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