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抓捕鳄雀鳝的第45天 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是人们搜捕它的第45天。8月26日,在经历了6个多小时的声呐扫描、十多天多个大型围网的堵截、掩盖着躯干的水体被抽干后,它消失在一处约180米长的涵洞里
无论如何,“抓捕”还在继续。
“怪鱼”:躲过声呐,逃出围网
“它太狡猾了。”
用45天的时间,鳄雀鳝成功扭转了人们对自己的第一印象。
“一开始,我们以为就是一条大鱼。”汝州市中央公园运维负责人綦立记得,初见是7月13日。那天,他们接到居民反映,说园区里的云禅湖中出现“怪鱼”。居民拍摄的视频里,一条长约80厘米的褐色大鱼浮在湖面上,大家没太在意,以为“用粘网一粘,一捞就上来了”。
后来,这条视频开始在网上流传,有网友说,“这是鳄雀鳝,非常凶残的外来物种。”汝州市农业局邀请了水利专家来辨认,“确实是鳄雀鳝。”綦立印象里,“专家说,鳄雀鳝是外来物种,可能是被水族爱好者饲养,然后遗弃,对本土的生态破坏性很大,随着它长大,对人的安全也有威胁。”
打捞这条鳄雀鳝,成了园区的任务。
鳄雀鳝所在的云禅湖,位于中央公园最北端,面积近百亩,深约1.3米。起初,人们想用声呐探测器确定鳄雀鳝的位置。7月15日,来自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的两名队员应邀来到云禅湖边,朱登首是其中一位,“持续六个多小时,我们用声呐扫描了每一寸湖水,发现湖底几乎有一半都是水草。”由于湖底情况复杂,他们没能捕捉到鳄雀鳝的信号。
“可能是声呐惊扰了鳄雀鳝,它就不怎么出现了。”綦立告诉记者,之后,园区将云禅湖一分为四,设下诱饵和多个大型围网,全湖进行捕捞。
日子一天天过去,人们甚至连它的影子都没看到,只发现,捞上来的部分围网,破了口子。
搜捕:抽干湖水,下洞探查
“把湖里的水抽干,抓捕鳄雀鳝。”
经多个部门开会讨论,人们有了新的对策。綦立透露,“7月份适逢旱情,湖内的水本来也少了一半。”
从7月26日开始,到8月23日,用了近一月的时间,湖里的水基本被抽干。人们对剩下的水域进行排查后,仍没发现鳄雀鳝的踪迹。后来,在湖南侧的一处涵洞里,一位工人发现了和鳄雀鳝相似度很高的鱼影,经比对,“基本确定就是我们在抓的那条。”綦立说道。
据綦立介绍,园区共有五片湖,互相连通,云禅湖南接丹阳湖,涵洞就位于两湖交界处,上方是马路。这处涵洞长约180米,最深处约有20米,坡度很大。
8月25日,汝州市中央公园联合当地住建局、农业局,组织了来自消防、神鹰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和风马旗救援队的四五十位队员进行搜捕。汝州市风马旗救援队队长崔少徽告诉记者,“25日早上10点多,有三名队员下去探测,走了50米就缺氧,还看到好多小鱼尸体。”
“难度很大。”同样参与搜捕的平顶山市新华区蓝天救援队队长曹阿杰表示,25日下午3点,他接到命令,八九个人再次进入涵洞探查,“走了十几米,路面坡度很大,还有淤泥,很滑,非常危险。”
更不巧的是,当天,汝州市一直下雨,“洞内水位一直涨,我们一直用抽水泵抽水。”曹阿杰说,雨持续到了第二天,26日,由于水位上涨幅度大,工作只能暂停。
这场搜捕再一次陷入僵局。
专家:鳄雀鳝曾带来生态危害,抓捕应交由专业人员
这不是鳄雀鳝第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据媒体报道,近日,鳄雀鳝也曾在北京、河南、银川等地的各大淡水湖泊中相继现身。
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周卓诚向记者介绍,我国本土并没有该物种,鳄雀鳝主要生活在北美,常由于观赏需求而被引入我国,这次在城市里的公园内出现,有很大概率是人为放生。
作为大型掠食性鱼类,鳄雀鳝几乎没有天敌。“它曾给一些区域带来过生态危害,把那些水域的小鱼、小虾都吃了。一旦它开始繁殖,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会更大。”周卓诚说道。
“我们想要活捉鳄雀鳝,因为考虑到涵洞中还存在其他鱼类,本着生态保护的原则,尽量不伤害其他鱼。”綦立告诉记者,“如果能捉到它,之后可能移交给平顶山水族馆,作为科教宣传材料。”
周卓诚建议,可以用路亚钓捕(用硬饵、亮片、软虫等作诱饵,吸引具有攻击性的鱼类注意,当鱼进攻时将其捕获)或围网的方式进行捕捉。同时,他也提醒,“鱼类的抓捕一般要交由渔业从业者、鱼类专家及钓鱼手,所用的围网也要有一定坚固度。”
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岗位专家顾党恩认为,为抓捕鳄雀鳝而抽干湖水并非长久之计,“抓捕鳄雀鳝的目的就是保护生态,抽干湖水本身就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活捉也并非必要,要对这一物种进行科教宣传,标本也能有很好的效果。”